quattro 奧迪技術的發(fā)展歷程是怎樣的?
AUDI quattro 技術誕生于 1977 年,創(chuàng)意源于大眾的 Iltis SUV,歷經多代更迭,從最初的機械式發(fā)展到如今的電子式,在賽場和民用領域都取得了優(yōu)異成績。1977 年,奧迪預備測試部門負責人受大眾 Iltis SUV 啟發(fā),萌生將四驅系統(tǒng)移植到奧迪汽車上的想法,半年后項目獲批。1980 年,奧迪 Quattro 技術在日內瓦車展亮相,此后不斷演進,每一代都采用了不同的差速器結構,帶來更出色的駕駛體驗和更高的安全保障。
第一代quattro采用空心軸向中央差速器傳遞動力,其結構為開放式中央差速器(手動鎖止)+前軸開放式差速器+后軸開放式差速器(手動鎖止)。這種結構為quattro技術奠定了基礎,讓奧迪汽車開始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抓地力和操控穩(wěn)定性 。
1986年,第二代quattro迎來重要變革,引入了標志性的托森A型中央差速器。在正常情況下,動力能夠以50:50的比例均勻分配至前后軸,使得車輛在各種路況下都能獲得更平衡的驅動力,極大提升了車輛的通過性與穩(wěn)定性,也讓quattro技術有了更為出色的表現。
1988年,第三代quattro技術推出了兩套系統(tǒng)。自動擋車型采用帶電控多片離合器的行星齒輪中央差速器,而手動擋車型則繼續(xù)沿用托森A型差速器,同時后軸開放式差速器也換為托森A型。這一改變進一步豐富了quattro技術的應用場景,滿足了不同用戶對于駕駛體驗的需求。
1994年,第四代quattro技術加入了電子差速鎖(EDL),并且應用了B型托森中央差速器。電子差速鎖的加入,使得車輛在應對復雜路況時,能夠更精準地分配動力,進一步提升了車輛的脫困能力和操控性能。
第五代quattro技術對扭矩感應式A型中央差速器進行了優(yōu)化,同時讓托森差速器與ESP系統(tǒng)配合得更加密切。這使得車輛在行駛過程中,不僅能夠在不同路況下穩(wěn)定地分配動力,還能在車輛出現失控跡象時,通過ESP系統(tǒng)及時介入,保障行車安全。
2005年,第六代quattro技術的核心——中央差速器升級到C型。在一般狀態(tài)下,前后軸扭矩分配比調整為40:60,并且具備自適應分配能力,能夠根據車輛行駛狀態(tài)自動調整動力分配,為駕駛者帶來更具樂趣和安全性的駕駛體驗。
2010年,第七代quattro技術將托森中央差速器換成冠狀齒輪差速器。冠狀齒輪差速器的應用,使得quattro技術在輕量化和動力傳輸效率上有了進一步提升,同時也增強了車輛的動態(tài)響應性能。
2016年,第八代Quattro Ultra系統(tǒng)問世,采用電控式多片離合器分配前后軸動力,后軸布置電控牙嵌式離合器。在路況良好時,車輛可斷開后軸,以兩驅模式行駛,從而降低能耗;而在需要時,又能迅速切換到四驅模式,確保車輛的通過性和穩(wěn)定性。
2018年,奧迪首款純電動車型e-tron誕生,quattro技術也隨之邁入電動時代。2020年,S版本更是進化到2.0版本,展現了quattro技術在電動領域的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展。
從1977年的靈感萌芽,到如今不斷發(fā)展的先進技術,AUDI quattro技術走過了輝煌的歷程。在這期間,它憑借不斷革新的差速器結構以及與各類先進技術的融合,在賽場屢獲佳績,在民用市場也為用戶帶來了卓越的駕駛體驗。無論是應對復雜路況的穩(wěn)定性,還是追求極致操控的樂趣,quattro技術都展現出了非凡的實力,它無疑是奧迪品牌的一張閃亮名片,并且在未來還將繼續(xù)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。
最新問答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