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信是產能問題。小日本的企業(yè)決策上普遍保守,設計好經(jīng)過驗證的東西能不改就不改。汽車是流水線生產的,流水線的特點是串聯(lián)式生產,所有工位按照固定的節(jié)拍時間運轉,而節(jié)拍時間決定了生產速度。一條設計好的流水線想要增加產量,必須把所有工位的時間都縮短才能縮短節(jié)拍時間。只是部分工位加快速度對整體生產效率沒有任何作用。豐田是搞精益生產的祖師爺,把每一個步驟工時都算得很死,想要加快原有生產線的速度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想要增加產量,要么把生產線停下來進行大幅度改造,這會造成幾個月的停產,對于暢銷車型來說損失太大一般沒人敢搞。要么新建一條生產線,這就涉及重大投資問題,而且決策者要承擔風險,萬一花大筆資金,過了一年半載時間,新廠房和生產線終于建好了,市場需求卻跟不上消化不了新增產能,誰來承擔這個責任?
0有用
0踩
回復